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出版社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出版社新闻

[媒体报道]《扬子晚报》:丁捷纪实文学新作《望洋惊叹》描摹南黄海子民精神谱系

发布日期:2023-11-16 14:46:28 作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浏览次数:

 上世纪80年代,江苏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组在南通市如东县洋口岸外发现了一条直通太平洋的深水通道,到90年代末,众多设计研究单位对这里的海域基本情况和建港条件进行了勘探研究,确定了烂沙洋水道的稳定性及建港的可能性,但是彼时的如东县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要建一个深水港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今,洋口港建设20周年在即,这里从一片破烂沙滩变成了举国瞩目的深水港口,也成了著名的旅游基地。洋口港的建设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是怎样的一群人缔造出了如此奇迹?11月18日,在洋口港成立20周年大会上,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著名作家丁捷的长篇纪实文学新作《望洋惊叹》即将正式发布,其以洋口港的建设为一个切口,抚摸扶海洲世代子民的精神脉络,为读者讲述当下如东人的血肉激情。日前,丁捷接受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专访,聊一聊这本书创作的背后故事。

未标题-1.png

未标题2.png

笔耕不辍 以洋口港为切点解读南黄海子民的精神谱系

2023年春节前夕,丁捷刚刚完成了上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三“生”有幸》,还没能休息几日,洋口港的相关工作人员就通过出版社部门找到了丁捷,正值洋口港建设20周年的时间节点,希望丁捷来为洋口港写篇报告文学。

接到这个请求后丁捷却有点犹豫,“倒不是因为畏难,处理这种题材我还是有经验的,一方面是我刚刚写完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比较累,另一方面这类重大题材报告文学创作除了大量的采访,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研究资料,所以我有点知难而退了。”一开始丁捷想着要么帮忙组织些作家来写吧,但如东方面强烈表达了一定要丁捷亲自执笔的愿望,认为丁捷是驾驭这一重大题材报告文学的最佳人选。要说起来,丁捷与如东还颇有缘分,除了丁捷是南通人这一层老乡的关系,前几年丁捷代表作《追问》出版时,曾受邀前往如东作演讲报告,这场演讲在当地有了非常好的影响,当地的新华书店还发了喜报,说《追问》在两个小时内就有超过四千册的购买和预订。“后来我想,我作为一个南通籍的作家,能为南通地区的发展建设写一本书,也是对家乡的一份献礼。”

利用春节假期,丁捷粗略地研究了一下洋口港的相关资料,“说实话,难度比较大,但我有一个优势,我个人在二十多年前对洋口港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在《望洋惊叹》中,丁捷也写到了二十多年前自己到访洋口港的往事。那时丁捷大学毕业不久,在江苏省委机关工作,因工作任务来到了如东县掘港镇,与时任县委书记严长俊相识,跟着严长俊,丁捷来到了当时还是一片荒滩的洋口岸海边,严长俊充满了雄心壮志地说正在筹划在这里建设如东大港,让如东从这里通向世界,“当时那里啥都没有,但严长俊很兴奋,我们就觉得这怕不是在画大饼吧,建设一个港口需要巨大的资金,如东县的县级财政一年都不到100亿,拿什么建?”时隔二十多年,丁捷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回来路上我领导聊天时还说他们可太敢想了,但老领导也跟我说,看严长俊这个样子,这事儿没准还真能做成。”后来的故事不用我们多说了,事儿果真是成了。

为什么如东人能建成洋口港?在《望洋惊叹》的一开篇,丁捷先写世代流传在如东地区的三兄弟的故事,故事很简单,就是三兄弟来到古如东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洋口港建成的秘密就藏在三兄弟的传说故事中。“写洋口港的报告文学,写的不仅是洋口港,而是要通过洋口港这一个凝聚的点,向历史、当下和未来渗透。洋口港的建成除了了不起的建设者们,它还有一股内在的超力量,在采访和了解后,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如东人自古传承下来的,在丰富又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磨炼出的意志在不同的时代缔造了不同的奇迹。”而这,正与三兄弟的传奇一脉相承。

在如东当地,三兄弟传说版本众多,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发奋图强、奋勇拼搏,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金华将这种精神概括为“韧于性,明于心,敏于行。”敢想敢做,不屈拼搏,“洋口港的建设不光是技术上突破常规,在世界工程史中都算得上是奇迹,而且这个港口的建设是用小财力办大事情,当地政府思想特别解放,到处去求招商引资,最后终于通过企业来做成了这个项目,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洋口港的建设故事只是一个素材,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讲人的故事来写当代如东人的精神面貌,正如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对这本书的评价:“从洋口港一点穿针,用历史兴衰与现实创造作引线,丹心妙手地编制出南黄海人的精神谱系。”

总是细节动人心

“作家不能是坐家”

多年来,丁捷的创作一直是现实题材和浪漫题材交叉而行,年轻时最开始写诗歌、散文和小说,二十多岁时就开始写纪实文学,忙于工作中断了十来年写作后,重新拾起笔来又回到了年轻时创作的路径,从浪漫主义的诗歌小说入手,然后开始写纪实文学,2017年创作的纪实文学《追问》时至今日仍在畅销书榜单上。读者们是愿意看纪实文学的,市面上纪实文学不少,为什么丁捷的格外受读者的喜爱,这或许与他创作的思维方式有关系。

在《望洋惊叹》中丁捷写了几个“背夫”的故事,他们是当地渔民,因为海水凶险,非熟悉海况的渔民绝不能轻易涉水而行,又无交通工具能上岛,要想登岛唯有靠人力给背过去,其中还发生过非常惊险的事,时任南通市委书记的罗一民上岛考察时差点掉进海里,为了弄清楚这件事,丁捷前前后后采访了渔民、当事人数十人,反复了解细节,现在说来丁捷也很感慨,“罗一民还给我看了他胳膊,现在都还留着疤,当时真是硬生生拽上来的,差一点就没命了。”

从对于这一件事情的挖掘上也能看出,丁捷在创作纪实文学上尤其注重细节,在细致采访的基础上再仔仔细细地描述,“我觉得这一细节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它体现了开展这项工作的初期是多么艰难,也体现了当时的干部、科学家、普通的工作人员和当地渔民的献身精神是多么地强。”

生动的细节靠的是作家勤快的腿脚,“作家不能是坐家,得腿脚勤快,而且还得是行家。”丁捷聊起了在创作《三“生”有幸》时的故事,“在创作前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交通系统嘛,不就是控制着交通资源坐着就能数钱,后来发现这个产业真没那么容易,交通人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快活。”在丁捷丰富的纪实文学创作经验下,他有了一套独特的采访方式,“我发现很多人是不会说,做事能做,但表达不出来,这就要靠作家敏锐地捕捉了。”在一次又一次看似闲唠嗑的采访中,丁捷敏锐地梳理出那些最打动人心的、生动的、闪光的细节,《望洋惊叹》的创作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决策者们的雄才大略,也能看到无数在平凡岗位上奋斗的劳动者们可爱的身影,并为之深深感动。

“我一直主张文学是要有效用的,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文学边缘化。”丁捷表示,“文学能为社会所需要,为读者所需要,作为文学人内心就能获得巨大的满足,这是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纪实文学存在的意义,不单单是资料、数据的堆砌,而是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细节,描摹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吃透那厚厚一摞的枯燥资料,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

如何书写中国好故事?

走近处在火热生活中的人

“以人入手,追踪惊鸿,抒写独特的新时代中国好故事。”这是《望洋惊叹》内容简介中的一部分,什么是中国好故事,丁捷认为就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提倡主题性文艺创作,但很多作家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大多数作品还停留在对历史的搜索和对往事的整理,而面对火热的当下聚焦不够。”

很多人总觉得,好似没什么中国好故事、好人能写的,当下不像过去还有雷锋、铁人,但丁捷认为中国从来不缺奋斗者,不缺高品质肯吃苦的人,有很多有着伟大人格、奉献精神的人隐于平凡的工作岗位,他们埋头苦干,并不会去宣传自己,这需要作家去发现他们,挖掘他们身上的故事,“作家要深入到生活里去,你光从文本出发,写出来的东西都很俗套。”丁捷的纪实文学之所以受到读者喜爱,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里面的人物都非常有个性,读起来跃然纸上,仿佛能看到这个人物正活灵活现地站在你的面前,“遇人,识人,知人,这是纪实文学采访创作的基本功,你的创作绝不能是坐在象牙塔里苦思冥想,一定要走到火热的生活里去,才能捕捉到更多。”

11月18日,《望洋惊叹》将作为纪念洋口港建成20周年活动的一个部分发布。目前,丁捷已经开始为下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创作的前期采访忙碌起来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新闻链接:www.yzwb.net/zncontent/3368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