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
江淮丘陵区界于长江淮河之间,西起大别山麓,东迄高邮湖畔,为安徽省丘陵地区的主体。该地区四季分明,空气湿润,水土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农业生产总体条件较为优越,是安徽省粮油的主要产区之一。
江淮丘陵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开发利用程度偏低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作为该地区水资源主体的地表水资源,仅占安徽省的21.8%,而耕地却占全省的31.8%,亩均水量为全省亩均值的2/3。尤其是江淮丘陵易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471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5,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量6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标准警界线。同时江淮丘陵区地形破碎,具备修大水库的条件不多,主要依靠塘坝和小型水库蓄水,可利用水量有限。特别是江淮丘陵岭脊地区地势高亢,骨干沟河较少,且远离江河、湖泊和大中型水库,基本上无引外水条件,在农作物需水补给上,主要依靠塘坝和小型水库对降雨径流调节供水,其灌溉保证率比较低。
水资源的供给不足,直接造成这一地区旱灾频繁,作物受旱减产损失严重。特别是江淮分水岭脊地区不仅旱灾频繁,而且旱灾造成的损失严重,尤其是在重旱、特旱年份,由于缺水,往往形成区域性的大幅度减产和绝收。
江淮丘陵区多数塘坝由于原建工程标准偏低,施工质量较差,加上近些年来废塘为田现象严重,使得塘坝数目急剧减少,同时因为多年失修、淤积严重及运行管理不合理,导致塘坝调蓄能力大大降低,尚不足于调蓄P=50%水文年份的降雨径流量。灌溉工程保证率低,遇到干旱年份或特殊干旱年份常出现种不保收甚至严重减产或绝收的情况。另外由于当地群众习惯种植水稻,该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水旱种植比过高,种植结构不合理,结果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农业旱灾损失严重。
《江淮丘陵区塘坝灌溉体系演变与水资源优化调控》旨在弄清江淮丘陵区农业干旱缺水成因与机理,探寻旱灾变化规律与演变趋势,揭示干旱对粮食生产的波动影响;通过调查塘坝容量与塘坝灌溉体系作物种植结构演变历程揭示塘坝灌溉与抗旱能力的演变趋势;提出基于仿真模拟的塘坝灌溉系统水资源优化调控技术,优化确定区域适宜的塘坝率与作物种植结构;构建基于正交试验与仿真模拟的库塘联合水资源调控技术体系,提出适宜的水利工程规模与布局优化确定适宜的作物灌溉模式与灌溉制度,制定适宜的水量分配原则与调配方案。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江淮丘陵区塘坝灌溉体系演变与水资源优化调控
作 者:曹秀清,许 浒,蒋尚明
责任编辑:彭志诚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