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出版社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出版社新闻

[好书推荐]“小”网格推动社会“大”治理

发布日期:2020-07-06 09:26:34 作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浏览次数:

 

——《社区、小区与网格——基层社会治理观察与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社会治理问题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共建,即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强调的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多元性,即由原先国家主导社会建设转变为国家、市场和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治,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强调的是社会治理的过程,即由原来的自上而下改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由原来的行政命令为主转变为协商为主,由原来的政府包办治理转变为政府服务与居民自治相结合。共享,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强调的是社会治理的结果,由原来的突出政绩转变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构建“三共”格局,核心在人,重点在基层城乡社区,关键是机制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就是一种机制创新。

南京自2017年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建设格局以来,已经初步显示出网格化与共建共治的有机协调,也体现出网格化的共享成果。《南京市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网格化建设要“强化部门协调”,各部门“在履行好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职责的同时,主动将本条线的基层工作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努力形成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南京网格化建设坚持打破条块空间划分、打破部门各自为阵、打破专群“两张皮”、打破信息传递壁垒“四个打破”原则,推行网格统一划分、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办、资金统一筹措、业务统一培训、事项统一调度“七个统一”机制,实施“四网融合”,推动“四化提升”,推进社会治理“一网掌控、系统调控、动态管控、联动联控”。

网格化与社会组织并非互不交集的两条线,而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为绝大多数社会组织本来就诞生在最基层,活跃在社区。南京网格化建设一开始就注重把网格化与社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南京市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相关社会组织建设,逐步将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中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内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主要依靠人的力量,而且主要是依靠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力量,利用市场和科技手段比较少,曾几何时,基层社工被大量的“台账”工作拖累,不仅负担重,还影响了管理和服务效果。网格化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网格化最重要的变化是实现了理念和技术的有机结合,用网络技术、电子地图技术、地理编码技术、GIS技术、GPS技术、手机定位技术、航空遥感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实现了数字城市管理的创新。 

《社区、小区与网格——基层社会治理观察与思考》分为理论篇和实证研究篇。其中,理论11篇,《九龙治水:社会治理的多元力量》一文分析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九种力量及其作用,《好社区的标准》一文结合政府部门、社会学学界及社区居民的差异,构建了好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网格化与共建共治共享》一文回顾了南京通过网格化社会治理建设,在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上取得的成绩;实证研究6篇,分别结合作者在江苏南京和青海玉树等地所做调查,总结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不仅能横线比较东部和西部基层社会治理差异,同时,由于这些调查时间跨度较大,也可以纵向了解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 

作者介绍

段继业,1962年12月出生于甘肃会宁。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出生于甘肃会宁,前二十年工作于青海西宁,后二十年工作于南京江宁,自号“稀世宁人”。

主要著述:《青海社会文论》(专著)、《水电站的社会影响——对青海境内黄河上游水电站项目区的社会学观察》(专著)、《我们的社会》(专著)、《阅读社会》(专著)、《社会调查文集》(专著)、《青海农牧民的生存状态》(主编)、《微观社会观察(村庄卷)》(主编)、《微观社会观察(社区卷)》(主编)。

图书信息

 

书    名:社区、小区与网格——基层社会治理观察与思考

书    号:ISBN978-7-5630-6210-2

出版单位:河海大学出版社

作    者:段继业

责任编辑:曾雪梅

定    价:58.00元